天天來情緒教室, 知多一點點, 情緒穩定了, 心情愉快了, 生活幸福了!

網誌存檔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關注農村精神病人

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們來關注精神病患者。今年我國精神衛生宣傳活動的主題是:承擔共同責任,促進精神健康。遼寧省康平縣的曹家村,是一個只有一百多 戶人家的小村莊,最近一段時間,村子里被一種恐怖的氣氛籠罩著。就在幾天前,80歲的陳桂蘭老人,去村口的小商店買東西,突然禍從天降。  在去小商店的路上,陳桂蘭老人突然被路邊衝過來的一個人暴打一頓,不僅頭部受了傷,說不出話來,腿上也是青一塊,紫一塊。

陳桂蘭的女兒:兩個口子這麼長,不信你們看看。

是誰竟然對一個八十歲的老人下此毒手呢?

村民:被我們這里一個半精神病人,還不是全精神病人打了。

村民告訴我們,打人者名叫于海坤,也正是這個于海坤,讓曹家村的村民生活在恐懼之中。

村民:那天我就在外屋洗臉,我一看他衝我家院子唱起來,然後我就藏起來了,我就蹲在窗戶底下,他看不著了。我家有外孫女,我孩子也說,媽你可別出屋,你要是出屋,他連孩子帶你,一下子打死怎麼辦呀。

大媽:害怕。嚇得覺都睡不好。

這位大媽和于海坤是鄰居,兩家相距只有幾米遠,提起于海坤,大媽至今還心有余悸。

大媽:我傻兒子一嘈嘈,他過來就揍他,傻兒子挨過一會揍了,他身上被樹條打的不像個樣。

那麼,這個于海坤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為什麼會有無緣無故打人的情況存在呢?在派出所民警和村幹部的陪同下,我們來到于海坤的家。剛走進院子,一個人拿著扳手和菜刀,突然從屋里張牙舞爪地衝了出來。

村民:快跑,快跑。

這個揮舞著刀朝我們咆哮的人正是于海坤,很快,于海坤又回到了屋里。並不停地在窗前來回走動,手上還不斷敲打著窗戶,顯得異常煩躁。

記者:你為啥打人?

于海坤:我打人,是她打人還是我打人。

記者:八十老太打你啦。

于海坤:我沒打老太。

遼寧省康平縣曹家村村主任孫樹濤:他這個病是間歇性的,他“光”得一下,就發作了。

如何讓于海坤安靜下來呢?就在這時,于海坤從小屋中走了出來。于是,民警走上前准備和他說話,于海坤突然揮起了右拳向民警打去,讓所有在場的人猝不及防。

于海坤打人

經過眾人的一番努力下,狂躁的于海坤終于被制服。

于海坤:我沒病。

這就是于海坤的家,于海坤現在已經被送進了精神病院進行治療,他的鄰居現在也可以暫時得到一段安寧,鄰居們也告訴我們,像于海坤這樣的精神病人,在村里還有一些,那麼,像于海坤這樣的精神病人到底由誰管?又如何管?

康平縣小城子鎮民政助理孫丙新:就是監護人不在身邊,這個有一定的難度。

曹家村所在的小城子鎮民政助理孫丙新告訴我們,于海坤是村里的五保戶,因為平時是一個人居住,如何監管成了當地政府的一個難題。

孫丙新:你送到敬老院,他不可能送過去,他打人到那里你怎麼辦呢,原則上像他這種戶也不能建房,就得上進集中五保,上敬老院,結果他這個精神病敬老院也不收。

于海坤是目前農村精神病患者的一個縮影,在農村,除了一些像他這樣,在發病時有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之外,還有一些精神病患者,則整天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張永麗:我美麗的家在天上,心里呀有盼望。

鏡頭中這個人叫張永麗,是遼寧省法庫縣敖牛堡村的村民,自從一年前患上了精神病,生活從此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張永麗:你說我張永麗聽誰的,你讓我聽誰的,你讓我聽人話還是聽鬼話。說,是人話還是鬼話。

像于海坤和張永麗這樣的精神病人,在農村里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而這樣的群體不但給自己和家人增加了負擔,也給周邊的村民帶來了不方便,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患上精神病?面對精神疾病的折磨,他們該怎麼辦?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認為,由于農村的人際交往範圍較小,加上經濟條件的制約,一些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無法解決,而又缺乏外界的幫助和心理疏導,這時候很容易鑽牛角尖,變得鬱悶甚至狂躁,產生心理疾病。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尤其一些農村,各種社保啊,都很不完善,所以人的生存壓力很大,那麼在生存壓力很大,又沒有相應的各種教育或者是這些機構幫助,所以導致了農村,我認為農村的精神病的比例應該比城市還高。

記者了解到,于海坤就是因為長期獨居又缺乏照顧,精神孤獨而導致了精神病。

孫丙新:他這個病現在也有十多年了他這個病,就不同程度犯的,有時候重有的時候就是,說好的一兩年就好了,重的時候二年就不停的攪的村子都不安寧嘛。

由于在其家族中只有于海坤患有精神病,專家告訴我們,象他這樣的精神病是間歇性的,經過治療很快就能恢複正常。和于海坤不同的是,張永麗的母親是一位精神病人,幾年前就因為病情嚴重,被鐵鏈子拴在家里,那麼,張永麗的精神病和她母親之間又有什麼關系呢?

沈陽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王秀珍:導致他們這種疾病的原因很多,第一個我們是考慮遺傳因素,比方說,爸爸媽媽如果有一方是精神病患者,那麼,後代兒女出現精 神疾病的概率大約是普通人20-30%的概率,如果父母雙方都是精神病患者,他後代兒女出現精神病的概率大約達到50-70%,所以遺傳風險是非常高的。

解說: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王秀珍告訴記者,類似張永麗這樣的精神病人,病因首先是先天性遺傳因素。因此治療起來反複性強,難度更大。

王秀珍副主任:媽媽是精神病,結果女兒也發了精神病,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由媽媽精神病遺傳給女兒的這樣一個例子。

在康平縣精神病防治院,我們找到了被送到這里進行治療的于海坤,他的神志仍然處于不清醒的狀態。

于海坤:現在這兒疼。

記者:你因為什麼病進來的?

于海坤:因為什麼,什麼玩意兒。

康平縣精神病防治院院長葛巍:這是精神分裂症。

記者:精神分裂症。

葛巍:需要觀察一段時間。

康平縣精神病防治院院長葛巍告訴我們,于海坤在入院後表現出煩躁和語無倫次,他們將對其進行密切的觀察和治療。

葛巍:一個療程有三個月。

對于海坤這樣的五保戶,住院治療要花費一大筆錢,那麼,他的治療費用又如何解決呢?

康平縣衛生局崔玉偉副局長:從精神病管理這個角度,我們各個鄉都有防保系統,防保系統把他們都登記造冊,登記以後及時給予他們免費的投藥,免費的治療,一旦發現有病情加重的時候,就及時送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療。

崔玉偉副局長告訴我們,對于海坤這樣的農村精神病人,他們採取了防保措施和新農合相結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証他們在發病的時候能夠早發現,而在送進醫院之後,又能得到及時地治療。

崔玉偉副局長:針對這些弱勢群體,制訂了一些補償措施,精神病人的話跟其他病人比,報銷的比例提高10個點左右,這樣的話他個人基本上不用承擔多少費用了,基本上都由咱們新農合給予補償。

按照當地新農合住院70%的報銷比例,在提高10個百分點後,精神病人報銷比例達到80%。如果再加上政府給予的補助,他們的治療沒有後顧之憂。除此之 外,當地的民政部門還給他們一定的生活補助。于海坤治病的問題解決了,而張永麗不久也被沈陽市和平區的一家精神病院接收,並提供免費的治療。

張永麗:我就是發病以後,然後院長免費給我接來,給我治的。

有關調查顯示,農村居民中,重性抑鬱障礙和心境惡劣障礙的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那麼,對這些精神病人,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治療他們,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呢?

精神病人到底能做什麼,在我們一般人的眼中,精神病人是一個完全喪失了勞動能力的一個群體,他們可能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那麼該怎麼辦呢,我身後是一家精神殘疾人康複就業中心,那麼精神病患者在這里能做些什麼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記者:這一板有多少?

張永麗:大概20,30個,我也不知道多少個,我也沒查了,這個不用查數,覺得挺簡單的,不用費腦子。給它擺緊了就可以了。

和一年前發病時癲狂的狀態相比,現在的張永麗病情已經穩定,她在這家康複就業中心工作掙錢養活自己。

張永麗:平時在這兒幹這個活,然後我還在醫院打掃衛生。

康複就業中心負責人石桂英:只要是一些力所能及的,他們都能做,根據不同的病情,做不同的“工療”的工作都能。

石桂英是這家精神殘疾人康複就業中心負責人,她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沈陽市和平區精神病醫院的院長,她所創辦的這家就業中心,目前正在嘗試用“工療”法對精神病人進行治療,那麼,什麼是“工療”法呢?

石桂英院長:通過在“工療”這一塊,他們在思維上,意識上,行為上融入社會大家庭,這個集體環境中,這個壓力都比較能得到釋放,他們都覺得在這里很高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我覺得這個做法就比較好,因為人是一個群居性動物,心理上有問題的人他不願意跟別人交流,他可能孤獨。那麼越孤獨越出事,越出事可能越孤獨,所以我想可能提供一種場所,讓他跟人進行交往能夠得到幫助。

這個叫彪子的人十年前患上了精神病,不久前,來到康複就業中心接受“工療”,那麼,“工療”法對他的病情能起到作用嗎?

彪子:我現在有飯吃,有衣服穿,有睡覺的地方我就滿足,以前不一樣,老想入非非,甚至想當皇上。現在我知道了。知道自己是什麼,所以說,活的也有意義也有趣。

遼寧省肢殘人協會副秘書長慄舒婭:一些輕度的精神病殘疾人,他們完全可以從事很多的勞動,有些人還是非常的聰明,有一些事情一教他們就會了,所以不應該採 取這種歧視,或者是有一些偏見,其實應該多對這些人群給予一些愛心,讓他們通過一個好的,良好的社會環境來走出他們疾病的陰影。

沈陽和平區精神病醫院石桂英院長:來,都出來活動活動。  

除了“工療”法,石桂英所在的這家精神病醫院,醫護和管理人員每天查看病房時,心理疏導也是他們一項基本的工作。

石桂英院長:平時不要老坐著,不要老躺著,要運動,生命在于運動,溜達溜達,做個操,健身操那邊公園不挺好嗎?

石桂英院長:現在社會在發展,壓力都比較大,沒有固定的模式,很多人就產生了一些應急性心理障礙,就是壓力大,所以我們對他進行早期的心理幹預,心理疏導,治療康複工療,預療,這都是他們的治療康複的方法。

在石桂英創辦的這家康複就業中心,通過“工療”這種治療方式,給精神病人創造一個集體的環境和交流對象,有效地解決他們因孤獨帶來的心理問題。

遼寧省肢殘人協會副秘書長慄舒婭:遼寧省目前據統計,不同程度的精神病殘疾人一共是有50多萬人,重症的有26萬人,可以說我們的相關部門採取了社會化,採取了綜合性的,開放式的這樣一個精神病的防治工作這樣一個模式,對10萬多殘疾人進行了投藥治療康複。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種競爭的加劇,一些人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很大的壓力,進而產生了焦慮感,而農村由于居住分散,心理一旦產生問題,更加難以排遣,因此,農民患精神疾病的機會在逐漸增多,農村的精神衛生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鄭風田教授:我們現在重視文化投入了,包括搞各種文化大院,但是怎麼重視農村的精神健康,這樣一種有心理的疾病的這些人,怎麼樣能夠得到保障,我想我們整 個新農合,新農保建立起來了,怎麼才能夠讓保証我們精神的這一塊,也能夠有一些幫助,這可能是下一步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是慢性病,如果能早發現、早治療,完全可以痊愈,回歸社會和家庭。目前,在我國,精神衛生的知識尚不普及,大多數人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 對精神疾病的患者還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見與歧視現象較嚴重。不久前,我國《精神衛生法(草案)》公布並向社會各界征求意見。我們希望,全社會都來重 視和關注精神健康,遠離一切精神疾病的困擾,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健康。(新浪香港-cctv)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

喜歡就說幾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