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來情緒教室, 知多一點點, 情緒穩定了, 心情愉快了, 生活幸福了!

網誌存檔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世界精神衛生日:太“宅”或引發抑鬱症 應學會傾訴

吃飯靠外賣,交流靠QQ的“宅男”、“宅女”越來越多,“在家宅著”的生活看似愜意,背後隱藏的社交缺失、溝通能力退化等問題,已經引起了心理專家的注意。昨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醫生通過義診,呼吁市民關注自己的心理變化,別宅出“心病”。


    看宅男宅女眾生相
    “我兒子一下班就回家,從來不跟同事、朋友出去,國慶放假7天,沒踏出家門一步,他是不是有問題了?”10日上午,在自治區人民醫院舉行的心理健康義診上,市民秦女士向醫生說出了困擾她已久的問題。
    秦女士說,她的兒子是個典型的“宅男”,一下班就回家,趕都趕不出去,縮在自己的房間裏,要麼打遊戲,要麼上網聊天,買東西都是網 購,根本不上街,“我都不知道他有沒有朋友,更別說女朋友了。”秦女士“押”著兒子去相過幾次親,發現他根本不知道怎麼跟人交流,這才意識到兒子的問題嚴 重。醫生告訴她,這些是社交障礙的表現,應該找心理醫生好好聊聊。
    “宅”似乎成為一種社會流行現象,記者採訪發現,許多年輕人願意在網上“曬”自己有多宅。吃飯靠外賣、購物靠網購等是最常見的,國慶、春節這樣的長假一直呆在家裏也都是小意思,一位網友甚至幽默地總結道:“上次下樓,大雪紛飛;再次下樓,春意盎然”。
    不過,也有“宅人”已經感受到封閉生活帶來的負面能量。一位網友說“用鼠標可以送出千萬個笑臉,見面了卻連一個自然的微笑都擠不出來”。有人言語中透著沮喪:“手機很久沒響過了,定時收到的是天氣預報,不定時收到的是垃圾短信,還有人記得我嗎?”
    太“宅”可“傷心”
    小“宅”怡情,大“宅”“傷心”,今年28歲的南寧市民林先生就“宅”出了問題。他是南寧市第五人民醫院收治的一位抑鬱症患者。大學畢業後,林先生去深圳幹過一段時間銷售工作,每個月的銷售指標成了他的噩夢,最終受不了壓力,2010年回到南寧。
    回南寧後,林先生因為工作沒幹出什麼名堂,所以不願跟老同學聯係,一直“宅”在家裏。本想好好休養一下,沒想到越“宅”越深,變得怕見人,怕接電話,呆在家裏常會坐立不安,卻又不願出門。父母察覺到他的變化,勸他看看心理醫生,結果他被確診患上了抑鬱症。
    自治區人民醫院心理康復中心副主任醫師曾強介紹,“宅人”現象背後隱藏著心理方面的問題,長期獨處,與人面對面溝通的能力退化,容易出現恐懼、自卑心理,慢慢地變成社交缺失人群,甚至可能會出現抑鬱、自閉等嚴重的心理問題。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約有1億人患有抑鬱症,而且數量有增無減,抑鬱症已經成為一種相當流行的疾病。
    “宅人”應該學會傾訴
    心理專家認為,“宅”是指每天不出戶,憋在家裏玩遊戲、上QQ或泡電視等一類行為。網絡的發達是引發“宅現象”的原因之一,在很多 單位,盡管在同一屋檐下辦公,同事之間卻都用MSN、QQ交流;網絡遊戲、海量的網絡資訊足以打發時間,社交活動因此減少。人們選擇“宅”在家裏,很大程 度上出于對復雜人際關係的厭煩,但“宅”得過頭又會陷入惡性循環,更加喪失應對人際關係的能力。
    曾強認為,“宅人”的生活往往是懶散的,吃得隨便,穿得隨便,對什麼事都無所謂,提不起興趣。這樣的生活他們自己也不滿意,只是不知道怎麼改變,這跟缺乏生活目標有關係。
    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出現了心理問題?曾強給出了一個簡單的方法:問自己三個問題。一是自己的情緒是不是跟以前不一樣了?二是這種改變有沒有帶來困擾?三是如果有,自己有沒有能力改變?如果自己無能為力,就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
    曾強建議,傾訴是緩解心理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宅人”想改變,不妨從學習傾訴開始,遇到高興或煩惱的事情,都向身邊的人說出來,訴說的對象可以是父母、好朋友或心理醫生。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

喜歡就說幾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