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的都市街頭,隨處可見各類戶外廣告,不少標有“至尊”“天皇” 等字眼。這些“炫富廣告”闖入普通群眾的視野,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相關專家認為,“炫富廣告”引導了一種錯誤和畸形的消費觀,會加劇社會分化,必須禁止。同時呼吁企業、商家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倡導積極、健康的都市文明之風。
中國富人階級常常抱怨民眾仇富心理嚴重,沒有安全感。殊不知,刻意炫富是造成民眾仇富心理重要原因。當著公眾的面肆無忌憚的“燒錢”只會“引火燒身”,“富人炫富,窮人必然就仇富”。在這個時代,一個健康的財富觀的確立顯得格外重要。窮人不仇富,但也請富人莫再炫富。
“炫富廣告”助長奢華風氣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各種豪宅、美酒、高爾夫俱樂部的精美廣告逐漸佔領都市街頭。以房地產為例,一方面房價飆升,普通百姓買不起;一方面部分房地產商高喊“為富人蓋房”“只為少數人打造”“奢華、富人獨有”……極大地刺激了社會民眾的敏感神經。
北京市工商局廣告監管處相關負責人說:“這種廣告就是通常所說的‘炫富廣告’,助長了社會浮囂、奢華風氣,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度不符。”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認為,五花八門的“炫富廣告”與其說是一種經濟行為,不如說是不良文化在經濟行為中的表現。
如果在大多數普通民眾都買得起房的情況下,房地產開發商打出炫富廣告無可厚非。然而,在當前房價高企、住房矛盾突出的情況下,這樣的廣告無疑一 方面渲染了不健康的消費欲望,另一方面,加劇了社會民眾的不公正感,甚至仇富心理。一些收入較低的市民可能會想,既然那些房子是豪宅,那經濟適用房、廉租 房豈不變成窮人區和貧民窟?這會為構建和諧社會帶來隱患。
“貧富差距問題會影響社會心理,誘發不滿情緒。”著名學者周孝正說,在社會學中,當目標和手段發生矛盾的時候,會產生人格分裂,進而滋生偷、盜、搶、貪污等犯罪行為,合法的文化目標就演變成了危險目標,也會加劇中產階層尤其是貧困階層和弱勢群體對社會的不滿。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張鳴坦言,當前社會已經出現了一條很深的貧富差距鴻溝,仇富現象普遍。產生這種惡性嫉妒的原因,不是富貴本身,而是富貴背後的不公,而“炫富廣告”會使仇富心理進一步加劇。
炫富仇富的社會鴻溝
必須承認,我們的社會,已然出現了一條很深的鴻溝。我們現在的社會,不止仇富,而且仇官,凡是富且貴者,都在被仇之列。跟仇富仇官現象並存的是,炫富、炫貴的現象在我們的社會也相當普遍。這種炫耀,使民眾的仇富仇官心理更加激化。
炫富:有錢人的非典型行為 從改革開發之初頻頻見諸報端的豪奢無比的黃金宴、天價的衣著類消費品和砸汽車、扔鈔票等等的鬥富比闊,用超常規的消費現象來炫耀財富的行為層出不窮。觀察一下今日中國社會,可以看到無數千奇百怪的炫富式消費現象。
仇富:追問公平與理性思考
在中國,仇視、鄙夷富人的文化傳統悠久、深刻,“為富不仁”和“均貧富”的觀念根深蒂固。在人民大學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中,對“您認為在如 今社會上的富人中,有多少通過正當手段致富?”的問題,僅有5.3%的人回答“有很多”。“富人的錢,幹凈嗎?”成了公眾普遍的疑問。
折射社會現實刺痛民眾神經
“至尊”、“帝王”、“頂級”享受等詞語頻頻出現在商家廣告中,說明這些東西有市場,部分人喜歡這樣的感受。張鳴教授說,“炫富廣告”折射了現實生活,反映了貧富差距,也深深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經。
南京大學國際傳媒研究所所長潘知常教授表示,房地產炫富廣告是消費主義的集中體現,暴露出了深刻的時代問題。對這類廣告用語中的某些用詞,應加以限制,防止過度渲染,加劇弱勢群體的仇富心理。
北京市工商局廣告監管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市工商部門已開始集中整治戶外廣告,在戶外廣告宣傳中含有不良政治文化傾向,宣揚享樂主義、封建帝 王、崇洋媚外、天皇貴族等不符合精神文明建設要求的現象是整治重點。據半月談記者了解,對“炫富廣告”的治理,北京從2007年就已經開始,但在街頭顯著 位置仍能看到這樣的宣傳標語。
周孝正說,工商部門查處這些“炫富廣告”,首先要給出明確的界定標準,否則會給具體執法者帶來困難。因為語言是有彈性的,除了個別露骨的令多數人產生不快的詞語之外,大部分是處于模糊狀態的廣告語與圖像,容易引起爭議。
跨越鴻溝:期待健康的財富觀
享樂、炫富類廣告,引導的是一種畸形的消費文化觀。其實,類似戶外廣告的不規范問題,不僅僅存在于北京一個城市。夏學鑾教授分析說,“炫富廣告”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矛盾。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責怪發出仇恨的弱勢一方,意義其實不大。一般來說,仇富的原因,不是富貴本身,而是富貴背後的不公。就像賽跑一樣,如果起 跑線一致,跑道一樣,失敗者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認賬。但如果他們發現有人中間坐了一段車,或者吃了興奮劑,那就不一樣了。我們也必須承認,在轉型時期, 富貴背後的不公是大量存在的。
消除貧富差距,不能僅僅依靠封殺“炫富廣告”,而要實實在在地改善民生、縮小貧富鴻溝。
應該看到,富人的存在或者貧富差距的拉大,並不必然產生仇富情緒。重要的是,社會是否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那些窮人通過後天的合法努力 也成為富人。至少在目前,在制度環境規范和完善之前,我們沒有理由對仇富心理簡單地下個結論,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看到它的積極意義:促進社會公正,推動 社會文明。
因此,要想使這種社會的鴻溝被削平一點,當然最要緊的,是盡量在制度上突出公平二字,免得不公平戕害整個社會的進步。在這個時代,一個健康的財富觀的確立也顯得格外重要。
在全社會創造一種對財富的恰當的尊敬和推崇觀念,應該是社會發展的軟環境的題中之意。就大眾層面來說,需要建立起與時代發展同步的、積極健康的 現代財富觀。這樣,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下,每個人都能和富人們一起站到同一起跑線上,競逐財富,沒有人會仇富;炫富的行為也將受到公眾輿論的譴責和抵制,為 財富的增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整體的進步。
企業:宣傳需要承擔社會責任
取締“炫富廣告”,得到眾多網友的支持。網友“一清”說,在貧富差距拉大的現實生活中,商家越在文字上炫耀,就越會增加低收入者的自卑感和仇富 心理,使整個社會情緒變得不穩定。不少網友呼吁,廣告宣傳不應只是商家營銷的工具,企業家不應為了賺錢而大肆宣揚奢侈消費觀,應當流淌著“道德的血液”, 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
夏學鑾教授說,禁止“炫富廣告”固然必要,但真正危險的是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鴻溝,治理“炫富廣告”可以減少刺激民眾神經的硬件元素,但並不能真正減小貧富差距。“炫富廣告”是企業或商家的市場行為,可以說有市場就有需要,關鍵是要改變崇尚奢華享受的社會風氣。
張鳴教授認為,一個國家存在貧富差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差距固定化,使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當前中國的各類社會矛盾交織,各種利益集團博弈 激烈,一些企業在競爭過程中會不擇手段,“炫富廣告”就是惡性競爭的表現。這說明個別企業家缺少基本的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缺乏起碼的社會責任心。企業宣 傳必須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運用幹凈、準確的廣告標語,在宣傳商家產品的同時,可以愉悅消費者,倡導積極、健康的都市文明之風。
相關報道 美國:炫富品味差
美國《洛杉磯時報》4月報道,美國財富與價值信托機構4月19日公布了一項調查結果。從2011年1月到2月,他們在網上調查了457位美國富 翁父母,所謂富翁標準,是他們至少擁有300萬美元以上的可投資資產(其中不包括他們用于居住的房產)。調查對象中有27%的人擁有300萬美元-500 萬美元的資產,10%的人擁有1000萬美元或以上的資產。這些富翁大部分出生在嬰兒潮時期(是指二戰結束後,1946年初至1964年底出生的人,人數 大約有7800萬),他們大多白手興家。
調查發現,這些人已經慢慢步入退休年齡,卻絲毫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在受訪者中,52%的父母沒有跟孩子披露自家的經濟狀況,其中有15%的老爸老媽根本不跟孩子談家裏有多少錢。
調查一 過半家長不告訴孩子家裏富不富
大約一半(52%)的調查者,沒有對自己的子女完全披露自己的財務狀況,其中還有15%的家長,完全沒有透露任何有關家庭財政狀況給自己的子女。
調查二 他們認為沒有義務給孩子留遺產
美國自由撰稿人詹妮弗 霍爾德,曾在杭州外國語學校任教過一段時間。在杭期間,她經常為都市快報英語版《杭州一周》的“老外寫杭州”專欄供稿。
詹妮弗說,大體上,她調查的人群都認同這個調查結果。也就是說,父母有責任教育和照顧自己的孩子直到他們成年,但沒有義務留下一筆遺產給他們,除非孩子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尤其是精神有問題或身體有殘疾時。
詹妮弗的朋友解釋說,比起給孩子留一筆財產,還不如培養他們良好的品格和價值觀。奧巴馬總統常常會被引用,作為榜樣。
對家境好並愛炫耀的同學說“不”
針對美國的這項調查結果,記者特地採訪了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幾位大學生,他們有的家境殷實,有的家庭經濟狀況很普通
卡蒂 希爾家在美國得克薩斯州,他說,父母在家一般不跟他們談論經濟狀況,不過,他們對自家經濟狀況大都心中有數。通常他們會根據自家房子的地段、大小,汽車, 生活方式(比如父母是否經常帶他們出入高級餐館或會所、每年度假次數及遠近等)等因素,綜合判斷自家的經濟狀況。
對于一些家庭富裕並且喜歡炫耀的同學,卡蒂表示鄙視,並認為他們品味極差,不屑于跟他們做朋友。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卡蒂對于有錢人家的孩子從來 都是說“不”。對于那些家境好、個性也好的同學,她不會去妒忌或羨慕他們,在卡蒂眼裏,她既為這樣的朋友能過上這樣的生活感到高興,同時覺得自己的生活過 得也不錯。(綜合 《半月談內部版》2011年第5期 經濟日報 中國青年報 中國經濟網等相關報道 新華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