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觀察]從韓國大學生連鎖自殺說起
韓國頂尖學府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7日傳出今年以來的第4名學生自殺噩耗。中國讀者們看到這條消息後的第一反應大概是聯想起上演類似悲劇的富士康公司。然而,由於韓國近些年來一直背負自殺大國的惡名,此前的3例自殺都被視為學生們心理脆弱而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最近一次自殺事件發生後,
韓國社會終於將目光鎖定在現任校長徐南杓身上。因為徐南杓2006年擔任KAIST校長後就開始推行深度改革,致力於打造一個 “學生努力學習、教授專心研究”的世界一流大學。於是,學校要求除國語以外的所有課程都採用英語教學,以便和國際接軌。如果學生成績達不到3.0分(滿分 4.3分),就要繳納懲罰性聽課費。標準是每0.01分6萬韓元(約370元人民幣)。媒體計算說,一個學生一學期最多可能要交750萬韓元。最近一次自殺事件發生後,
徐南杓的改革模式一度受到韓國社會的追捧,甚至成為大學改革的樣板。追捧的主要理由是,KAIST在英國公佈的世界大學(工學與資訊技術類)排行榜上,從 2008年的第34名迅速上升到了2010年的24名。因此,雖然包括KAIST師生在內的很多人都要求徐南杓引咎辭職,但也有很多人力挺他不要後退。
支持者不僅暗指自殺是改革的代價,而且稱前十年中也有12名學生自殺。特別是2003年也發生了4起。儘管從統計上說KAIST的自殺率低於全國平均水 平,甚至和大學生的平均自殺率也差不多,但徐南杓校長就任後的自殺率卻總體偏高,而且有集中爆發的苗頭。這就不能不讓人將自殺與此次制度改革聯繫到一起。
根據韓國媒體的報導可以判斷,徐校長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想將自身的成功經歷推廣到KAIST的學生身上。1936年出生于韓國慶州的徐南杓在高中二年級 時移民美國,並進入以嚴厲著稱的Browne& Nichols中學學習。據說,徐南杓當時也因英語寫作不好而備受煎熬,但終在非凡的努力下克服了語言難關。徐南杓後來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的學士和碩士學 位,且僅用20個月就拿到了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博士學位。
徐校長似乎認為,他自己能做到的,其他學生通過努力也應該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只能說明其還不夠刻苦。他曾對媒體說,來KAIST就是要刻苦學習,否則就 不要來。徐校長希望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像自己一樣出類拔萃的初衷顯然沒有錯,而且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想法。但是,育人不同于管人。作為大學的最 高管理者,徐校長的改革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徐校長的改革要求剛剛完成高中學業的所有新生一進校就接受全英語授課,並要求每個學生在所有科目中都要取得優異成績,否則就罰款、重修,甚至可能拿不到學 位。儘管KAIST的學生個個都是韓國理工科的拔尖人才,也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但拔尖人才未必是全才,也不必是全才,而且也不可能是全才,所以要想達到 徐校長的要求顯然比較困難,對部分學生來說甚至是望塵莫及。
實際上,對於一些各懷奇才的學生來說,掌握一般的數理知識可能已經足夠其做好自己領域的研究,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語知識也足以讓其完成發明創造。退一步說, 進入KAIST的學生也並非都打算今後一定要做個工程師、科學家,可能很多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會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走這條路,換行改道應該很正 常。即便今後需要這些相關知識,補學也為時不晚。
徐南杓將個人經歷和美國經驗直接移植到韓國的一刀切改革忽視了韓美兩國不同的教育和社會環境,也抹殺了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尤其是忽視了每個人的不同適應 能力,所以也就沒有賦予不同背景的學生適應新環境的時間。改革迫使原本可以致力於自身特長的學生每天要掙扎在英語、數學等課程中,否則就壓根聽不懂課。最 關鍵的問題是,學生們並不是少拿一點學分就可以了事。因為少拿學分不僅會遭到經濟上的懲罰,而且可能畢不了業,因為最多只能重修三門課。
從各種報導中可以看出,自尋短見的4名大學生中有的是因為全英語授課而飽受精神折磨,有的是因為很難跟上數學進度而悲觀失望。統計也顯 示,2008-2010年的3年間裏共有1919名學生繳納了46億韓元的懲罰性聽課費。有人說受到懲罰的學生似乎還不夠多,但考慮到韓國教授們在打分時 一般都比較寬鬆,所以可以說,有更多的學生都處在罰款的邊緣。
實際上,這種懲罰性模式帶給學生的經濟負擔要遠遠小於其造成的精神壓力。因為懲罰性學費導致學生們將交錢買分視為在競爭處於劣等的標誌,而這種長期積壓的 劣等心理將直接導致精神抑鬱的產生。再加上,韓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強的“上”對“下”的權威意識和責任意識,表現在大學生群體中就是前輩對後輩的權威和關 照,以及後輩對前輩的尊敬和服從等等。進入KAIST的學生個個都是各自高中母校的精英,是學弟學妹們崇拜的偶像,而他們自己更是希望維護這種形象。如果 傳出在KAIST的競爭中處於劣等的消息,這些學生會因強烈的心理落差而覺得無顏面對後輩,甚至會產生某種負罪感。
即便從心理學和管理學的角度來看,徐校長的改革也有問題。因為懲罰措施不僅不能持久地激勵一個人自覺地努力,反而會導致產生逆反心理。相反,獎勵模式可以 激勵一個人持久發揮能動性。以學費為例,如果KAIST廢除免費入學制度,而像其他韓國大學一樣收取部分學費,但期間以獎學金的方式廣泛鼓勵那些成績優異 者,其效果可能會更好。因為拿不到獎學金是正常現象,也很容易被接受,但遭受懲戒卻會留下心理陰影。
徐南杓的改革迫使學生們總是在遭到懲罰的憂慮中學習。如此制度即便能培養出成績優異的學生,但也可能是缺乏心理健康的怪才。大學本應是一個學生個性充分解 放,人格得以完美塑造,創造力得以自由發揮的地方,而不是一個製造學習機器的工廠。徐南杓已經意識到改革與學生自殺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宣佈停止執行懲罰 性的學費政策,並考慮放寬一刀切的英語教學要求。
KAIST的改革只是韓國近些年教育改革的一個切面。從中可以窺見,韓國社會追求大學排名,垂涎於諾貝爾獎,但同時卻忽視長期投資和基礎研究的急功近利心 理。這樣的毛病在中國也同樣存在。韓國仍在不斷反思和探索大學改革之路,同樣致力於改革的中國大學也要從中汲取經驗教訓。 (朝鮮日報中文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