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兒童節臨近,孩子們還在教室裏認真準備文藝演出時,成年人已在網際網路上瘋狂地“曬童年照片”。沙包、毽子、橡皮筋;白襯衫、藍褲子、紅領巾……深深烙印在70後童年的名詞,在各大網站論壇、購物網站被一遍遍提及。
近日,開心網等網際網路站發起了“傳小時候照片、憶歡樂童年”的主題活動,僅開心網就有超過60萬用戶參與活動集體緬懷童年,上傳照片超過30萬張。一些明星、“名嘴”也通過微博發佈童年照片,共享童趣。
記者注意到,童年照片,只是見證成長、滋生懷舊情緒的諸多物品之一。不少有商業頭腦的年輕人,已經將懷舊情緒物化為一件件商品。
李歆1980年出生,自稱“資深80後”,現在北京經營一家個性小店,店面不超過20平方米,幾乎沒有裝修,顯眼處放著一台無法使用的14寸黑白電視機,主要出售回力鞋、海魂衫、搪瓷缸、鐵皮玩具等一些明顯具有上世紀80年代印記的物品。
他 介紹,儘管這些物品價格比當年翻了數翻,銷路依然不錯,每天營業額平均在2000至3000元之間,顧客主要是學生和白領,大多數也是“80後”。問及這 些物品為什么這麼受歡迎,李歆回答:“這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就意味著過去美好的時光,一看到它們,就會聯想到自己的故事,自然倍感親切。”
85 年出生的鐘誠熱衷這些物品,喜歡穿回力鞋、文化衫和緊身褲,是不少人眼中的“潮男”和“文藝小青年”。他坦言,這些“舊貨”實際代表一種生活態度,簡單、 實用、不花哨,但創意無限,具有永恒價值。“我從小就穿著白色的回力鞋踢球,臟了就用白粉筆涂一下。可以說,它陪著我長大,與我一同成長。”
近年來,隨著都市化進程加快,成年人的懷舊情緒日漸濃郁。舊城改造後,有的年輕人甚至會懷念幾十年如一日擺在家門前的小吃攤;也會懷念某個街口的綠色郵筒;甚至母親曾經用過的“百雀羚”。
一 些學者認為,當前懷舊現象主流群體集中在“70後”和“80後”,他們成長過程與社會轉型同步,經歷社會從單一文化向多元文化發展,既享受到物質豐富,又 保留單純理想。而現階段,這群人開始逐漸“奔三”甚至“奔四”,買房的成為“房奴”,結婚的開始“裸婚”,工作的必須“加班”,多數人面臨巨大生活壓力卻 無處釋放,於是懷舊便成為這些人躲避現實壓力,尋求精神寄託的方式。
西南大學心理學院應用心理系主任楊東說,從心理學角度看,人在 成長的過程中,對童年很多帶來歡樂的美好事物印象深刻。在成年之後,工作、生活的壓力,對現狀的不滿情緒日漸將這種美好的感覺驅散。“‘懷舊’不僅是想念 過去的事物,更是在找尋曾經那些美好的感覺”,楊東說。(新華社重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