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來情緒教室, 知多一點點, 情緒穩定了, 心情愉快了, 生活幸福了!

網誌存檔

2011年5月11日 星期三

新加坡華人移民異鄉生活壓力大 需走出心理困境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新移民來到一個新的國度,都會經歷一個調適階段。根據中國多家媒體和研究機構就近年來的移民動機所做的調查結果:更高質 量的生活,更好的事業發展,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中國人移民的三大原因。該報《新匯點》欄目過去一年多訪問的不同背景的本地新移民,不少也談到類似期望。

  危機中最需要別人的傾聽
  44歲的楊依群來新已經八年了。現在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的她,談起當年抵新時的經歷,雙眼不由得有些濕潤。在那段丈夫出門工作,自己“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的日子裏,楊依群一度“悶到下樓和菲傭聊天”。
  為了和早她一年多來新工作的丈夫團聚,楊依群放棄了在中國已經小有成績的事業,來到本地“從零開始”。楊依群的經歷——從一名職業女性變為家庭 主婦,而且是在遠離家人和朋友的新環境裏,可說是本地移民群體中的一種典型。而不同的是,有些人走過了那段經歷,日子越過越好,而有一些家庭卻沒有那麼幸 運。上月15日發生的母女墜樓不幸事件,就讓本地新移民社群不勝唏噓。
  援人協會(Samaritans of Singapore)執行董事黃麗娟指出:“大多數自殺悲劇的起因都不是單一的,往往是長期積累下來的一係列心理壓力所造成。企圖自殺的人通常並不想死, 而是結束他們所在經歷的痛苦,或是發出一種求救的‘訊號’。有時,一個在危機中的人最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認真傾聽自己的人。”
  新移民來到一個新的國度,都會經歷一個調適階段。黃麗娟指出,盡管協會並沒有針對新移民的記錄,一些所接到的電話確實是和移居有關。她說:“對 于一些人來說,移居和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可以是相當巨大的。一些人打來電話說,他們沒有貼心的朋友或家人可以傾聽他們的痛苦,沒有辦法融入新環境。”
  這裏所說的心理壓力包含很多誘因,而有嚴重心理壓力的人以擁有高學歷的中年移民者居多。不少背景優越的新移民都表示曾經有過心理落差,現實與期望相差甚遠。那麼,這個“期望”又是指什麼呢?
  根據中國多家媒體和研究機構就近年來的移民動機所做的調查結果:更高質量的生活,更好的事業發展,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中國人移民的三大原因。《新匯點》過去一年多訪問的不同背景的本地新移民,不少也談到類似期望。
  然而,移民後隨之即來的種種經歷,卻未必如之前所料:一方面,因為原本的學歷和工作經驗在本地不受認可,很多移民不得不從較低的起點開始,甚至 轉換軌道;另一方面,新移民本能地會以留在中國發展的前同事、老同學作為參照,而近年來中國的經濟騰飛為後者帶來史無前例的發展空間和機遇,似乎讓當年毅 然離開中國移居他處的人們有種被瞬間趕超的感覺。
  架起心靈防護堤
  跳樓悲劇發生兩周後,一場以“新移民如何建立社會支持”為題,由隨筆南洋網、三江會館、上海大學校友會聯辦的座談會,在三江會館舉行。30多名 與會者從個人經歷出發,在分享作為新移民所面臨的心理問題的同時,也試圖解答這樣一個問題:本地新移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為心靈架起堅實的防護堤,以免悲 劇的發生。
  楊依群本身,也是在來新後放棄了原本在中國從事了15年之久的房地產相關工作,轉而當華文教師。她說:“只有你來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你。想要很快融入新的社會,就要積極與人溝通,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1996年移居本地的夏蟬歌(筆名)在談到改換環境對中年移民可能帶來的心理壓力時,也不無感慨:“看看在國內的老同學,事業都發展得相當不錯,早就做到係主任等等。而我們來到新加坡,必須從比較小的職位做起。如果內心無法對這一事實釋懷,很可能就會很苦悶。”
  近20年前移居新加坡的黃燁(41歲)也認為:“一個人的移民經歷如何,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是哪個年代的移民,移民的時候多少歲,處于社會中的哪一‘階層’。我是20多歲時來到新加坡,當時心態很輕松,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相比之下,中年移民可能面臨更多的調適問題。”
  相比年輕時負笈本地的留學型移民,不少中年時移居的人,因為學歷和家庭考量等種種原因,無論在事業的選擇余地還是競爭力都比前者較小,也因此面臨更大的挑戰和無形的壓力。
壓力間接影響家庭生活
  而來自事業上的壓力,也間接作用于家庭生活。很多因丈夫深造或工作而跟隨來新的女性移民,都經歷和楊依群類似的一段“轉型期”。畢業自北京協和 醫院的小雪(筆名)坦言,自己原本在國內時是職業女性,可來到這邊卻因為學歷不受認可而無緣原本的醫科專業,不得不先“靠家裏養活”。反觀中國國內同屆校 友,自己似乎相形見絀。
  小雪說:“當事業遇到不順時,人很有可能會對家庭過于依賴,更需要家人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剛來新加坡那會兒,我和老公經常發生爭執。回過頭來 看,當時的種種煩躁正是因為,我沒有事業上的成就感作為支撐,對他產生過高的期待和太多依賴。而老公覺得我不理解他,感覺‘我還要做工,賺錢養家。累了一 天回到家,你還對我不滿,不理解我。’如此一來,兩個人就會產生摩擦,造成不快。”
  女性移民面臨特殊境況
  事實上,這類女性移民所面臨的境況,並非本地獨有的現象。自從移民問題成為國際學術界的研究對象開始,女性移民就受到格外的研究與關注。新美國 傳媒(New America Media)兩年前曾針對“新時期美國移民中的女性”進行社會調查。在這份題為《女性移民:21世紀家庭管理人》的調查報告中指出,家庭團聚,而非事業發 展,是華裔女性移民的主要原因。文中也提到,“大多數亞洲女性來美前是專業人士,但多數在移民後無法找到相應工作。華裔女性只有24%繼續從事專業工作, 在所有族裔中比例最低。”在美國一些華人社團也就這一現象展開了一係列互助、求職搭橋等活動,幫助婦女移民過渡。而香港近年來也出現諸如“同根社”等非盈 利團體,致力于“新來港婦女自助”。
  自己是最關鍵的利器
  正如托爾斯泰所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能夠很快在新環境裏如魚得水的新移民,盡管行業不同,經歷各異,卻都表現出同樣的積極、樂觀和穩健。抵抗新環境所帶來的衝擊,從容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新移民手中最關鍵的利器,還是自己。
  微笑面對生活
  “微笑面對生活”,一個聽起來“俗不可耐”的建議,卻在電話另一端羅麗娟(48歲)不時發出的爽朗的笑聲中變得有形而具體。陪女兒來本地求學的 那一年,她38歲。為了女兒的未來,她放棄了在中國的個人生意,來到新加坡,在美容院做工,至今已十年。正如女兒說的,“媽媽以前是自己的老板,來到新加 坡以後卻給別人打工。”
  羅麗娟說:“開始時也曾情緒低落。剛來時不懂英文,很羨慕本地同事可以用英文還有方言和顧客交流,業績自然比我強,當時確實著急。但我覺得,凡事要往好的想。英文程度不好,我可以用別的方面彌補,比如提升我的技術。”
  在她看來,新加坡“是華人生活最好的地方”,而新加坡人的友善時常讓她感動。她真誠地強調:“新加坡人真的真的很不錯!他們樸實,善良,很容易相處。我的老板和同事也都有幫助我。我和女兒在這裏生活得很開心,很充實。女兒也一直很努力,讓我特別欣慰。”
  建立社會網絡格外重要
  然而,即便再樂觀的人,難免也會遇到不如意之事,而一個結實的社會網絡便顯得格外重要。當自己無法為自己解脫,朋友的傾聽可能就是那救命的稻草,化解心中的苦惱。
  麥裏芝蓄水池周末徒步、晚宴、會館講座……隨著新移民日益多元化,本地面向新移民的社團和組織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且逐漸細化,為新移民提供 社交平臺。隨筆南洋網創建人李葉明指出,參加一些組織,不單是為自己,也可以為他人排憂解難。他說:“盡管我們中的很多人適應得很好,並不需要借助會館社 團來‘幫助’自己。但這樣去理解參加一些團體的意義難免有些狹隘。即便自己不需要幫助,是否有想過,自己可以幫助到別人?”
  比起早些年的移民,現在的新移民多了網際網路這有利工具。上海大學校友會秘書長朱弟說:“網際網路平臺為新移民打開更多渠道,建立自己的社會網 絡。我就是利用面簿找到了很多上海校友。”網際網路也為擁有共同愛好的人搭起橋梁。愛好寫作的小雪,也是通過偶然機會知道隨筆南洋網。她說:“我很慶幸能 夠找到一群有共同愛好的筆友。我想,新移民不妨根據職業、愛好成立更多興趣團體,切磋在本地生活的經驗和心得,互相扶持。”
  正如黃麗娟所說,“有時一個在危機中的人最需要的,只是一個可以認真傾聽自己的人。”也許,在某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與你在麥裏芝蓄水池漫步的朋友,正是可能在暴風雨來臨的那一天,聽你傾訴,為你撐傘的那個人。
  專業的心理協助
  當然,也不是所有心理問題都能夠靠自己和朋友解決。有學者預測,21世紀的三大殺手之一將會是抑鬱症。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發生在移民身上的一場場悲劇,讓人們不得不正視移民者的心理健康問題。當普通辦法已經無法打開心中已經硬化的心結時,專業的心理協助也許會提供更有效的幫助。
  一些研究美國華裔移民現象的學者指出,華裔移民中不幸事件的頻發很大程度上由于華人對自身心理問題難以啟齒,最終導致積怨深重,不可自拔。很多華裔移民不願尋求心理幫助,而心理問題也被視為一種恥辱而被廣泛自我壓抑。
  黃麗娟也指出,家人朋友往往是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嚴重心理問題和自殺徵兆的人。她說:“當一個人說起自殺的想法時,請認真對待。如果對方不願意與你交流,你也可以鼓勵他/她去和所信任的人交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

喜歡就說幾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