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問及變老這一話題時,人們的回答可能會和Maurice Chevalier大同小異:“想到會有所得,其實變老也不賴。”人老了以后人就會關節僵硬、肌肉萎縮、視力下降、記憶模糊。此外,還要忍受摩登時代民眾 的鄙視。這些似乎令人們對未來充滿恐懼,人變老大概也就比“閉眼蹬腿”好點,其實也沒好很多。然而,人們害怕衰老是錯誤的。人生并非從陽光閃耀的高地緩緩 墜入死亡山谷的過程,而是一條U型軌跡。
一般說來,開始成年生活還是令人頗為雀躍的事情。從青年階段開始,生活一路向下,在步入中年后達到最低點,出現眾所周知的中年危機。令人驚喜的是雨過天晴 之后,又迎來人生的彩虹。衰老在剝奪青春活力、敏捷思維、俊俏面容等人們珍視的東西的同時,也賦予人們窮極一生追求的東西:幸福。
這一有趣的發現源於經濟學的一個新分支。這種新經濟學試圖采用比金錢更加理想的衡量標準。傳統經濟學家把金錢當做結果的代名詞。這是經濟學衡量幸福的一種 蹩腳方法。但是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金錢與幸福沒有直接聯系。於是他們致力於抓住幸福的核心,用幸福本身來衡量幸福的指數。
這種觀點已經滲透到政治領域。人們想要找到困擾其多年問題的答案。這個問題是:是什么讓人們感到幸福?似乎有以下四個主要方面:性別、性格、外部環境和年齡。這里主要討論年齡方面。
老人的觀點
如果你問一群30多歲的人和一群70多歲的人,這兩個年齡段哪個年齡段的人可能較為開心,兩組人的回答都是30多歲的人(美國杜克大學公共政策斯坦福學院 的Peter Ubel和他的同事Heather Lacey和 Dylan Smith於2006年曾做過類似實驗)。當要求兩組人對自己的幸福打分時,70多歲的人打的分數較高。
以前流行所謂“人生的七個階段”的看法,認為從生長發育的青年期到知足常樂的中年期,再到晚年階段,身體狀況和幸福感都一落千丈。認為人生低谷期出現在中 年階段,是人們最近提出的新觀點。英國華威大學的經濟學教授Andrew Oswald 說“我們有些人注意到了1990年代初期出現的U型人生軌跡。想搞一個會議專門探討這一話題,結果無人與會。”
從那以后,人們對U型人生軌跡的興趣與日俱增。從中年危機達到晚年高峰的過程中,U型軌跡對幸福產生顯著影響,其影響力大概相當於失業對幸福影響力的一 半。而且全世界無一例外。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教授David Blanchflower和Oswald教授對72個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各國民眾進入幸福低谷的年齡不一。烏克蘭人最晚,到62歲才會陷入 低谷;瑞士人最早,35歲便跌入谷底。大部分國家的人一般在40歲左右到50歲初時最不幸福,全球的平均值是46歲。
U型人生軌跡不僅出現在全球幸福指數的研究中,也出現在快樂指數或情感指數研究當中。Arthur Stone等學者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中將幸福劃分為積極情感和消極的情感,并觀察這些情感經歷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如何變化。人到中年最不開心,也最不幸 福,人過中年情況開始好轉;人在20出頭時壓力最大,此后壓力便一落千丈;人在中年時最感焦慮,人過中年焦慮感便急劇下降;怒氣從人生開始之時便一直走下 坡路,直到生命結束;人到中年悲傷情緒略有抬頭之勢,一過中年便開始下降。
將U型軌跡倒置仍然奏效。英國工黨調查民眾是否感到壓力時,U型軌跡成了拱形,顯示46歲的人壓力最大。
無論如何,要更開心
這些不同也有可能并非由於生活中的變化產生,而是由於人群不同而不同。70歲的歐洲老人可能與30歲的歐洲人感受不同,這并非由於老人年紀大,而是源於他 成長於二戰期間,和30歲的人生活經歷不同。然而,大量數據顯示人群差異并非主要影響因素。美國人和津巴布韋人沒有類似的生活經歷,但是U型軌跡均在兩國 出現。如果人群效應起作用,那么U型軌跡就不應該在40年的有效數據中連續出現。
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不開心的人早逝。這一論斷正確與否很難論證;但是,假設中年人死亡率相當低,那么這一原因幾乎不能解釋U型軌跡(為什么會出現)。也許u 型軌跡只是外部環境造成影響的一種表示方法。畢竟,一般因素影響著處於不同人生階段的人。比如,40多歲的人通常膝下有子。那么中年人會因為與處於青春期 的叛逆子女共處一室而苦不堪言嗎?越年長的人一般越富有。這群人感到更加滿足是由於他們那一沓沓的鈔票嗎?
答案是否定的。無論現金多少,失業與否,有無后代,U型軌跡依然存在。所以,走出中年危機低谷,走向幸福的高峰并非外部原因所致,而是內部變化使然。
研究顯示,人在不同年齡段行為方式有所不同。年紀越大,爭吵越少,解決爭端的方法越高明。年紀越大,越善於控制情緒,越能夠坦然接受現實的不幸,怒氣越 小。以一項研究為例。試驗人員要求試驗對象聽一段鄙視他們的話語錄音。聽后,年長的人和年輕的人都很抑郁,但是長者較年輕人更為克制,不把這些鄙視自己的 話往心里去。他們認為,就像某人說的:“你不可能永遠讓所有人都滿意。”
長者更加豁達的原因有很多。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Laura Carstensen提到了人類特殊的能力:知天命,自己不會永生,也知道自己所剩的時日。因為長者明白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更加善於把握現在,關注如感情 等目前重要的事宜,而少做長遠打算。“年輕人會想老年人正一步步接近生命的盡頭,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不過,長者更清楚什么最重要。”她說,比如“年輕 人參加雞尾酒會。他們去的目的是希望多認識人,這些人也許將來能夠為我所用。即使身邊認識的人都不想去,他們也得去。”
鋒芒消逝,坦然接受
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致使長者更加豁達)。或許是因為老人看到同齡人逝去受到啟發,決心充分利用余生。或許是因為認清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放棄當首席執行官 或是在皇家學院展出畫作的虛夢。也許接受衰老本身就能令人解脫。美國哲學家詹姆士曾說過:“如果我們不追求年輕的外表,姣好的身材,日子變得多美啊。”
無論U型軌跡的成因為何,其影響已經遠遠超出情感范疇。幸福不僅令人心情愉悅,還令人身強體壯。國王學院倫敦校區的精神病學教授John Weinman做了這樣一項實驗:他在實驗志愿者身上劃出小傷口,然后檢測他們的壓力水平。幾乎沒有壓力的實驗者比壓力最大的恢復時間快一倍。美國卡耐 基·梅隆大學的Sheldon Cohen教授用感冒和流感患者做了類似的實驗。他發現:人越樂觀,得病幾率越低,即使得病,病症也較少。所以,雖然老人身體普遍不如年輕人,但是他們樂 觀的情緒或許能夠彌補身體的不足。
人越開心,效率也越高。Oswald和他的兩個同事Eugenio Proto和Daniel Sgroi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一組志愿者觀看喜劇電影,然后對他們進行精神測試,然后把測試結果和看過普通電影或是沒看電影的人做比較。看過喜劇電 影的志愿者的表現比另外兩組好12%。由此推出兩個結論:第一,如果你志愿參加一項研究,要參加經濟學家的實驗,而不要選心理學家或是精神病學家的實驗。 第二,老年人心情愉悅能夠彌補由於認知能力下降造成的效率降低。當目前世界致力於解決員工老齡化問題的時候,這一點非常值得借鑒。
老齡化在發達國家通常被認為是國家經濟的負擔,是亟待解決的問題。U型軌跡則看到了這個問題積極的一面,世界人口老齡化越高,世界越美好。這一美好遠景應該對《經濟學家》的讀者(平均47歲)來說尤其“給力”。 (鉅亨網新聞中心-財匯資訊-21世紀經濟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用心交流, 謝謝留言~